20230221IMC嘉義社43屆2月月例會演講紀錄-洪素卿-打工族、上班族,還是過勞一族
講題:打工族、上班族,還是過勞一族
講師:洪素卿老師 (資深醫藥記者)
紀錄:郭銀漢社友
演講摘要
洪素卿老師大學主修食品科學,在主流平面媒體主跑醫藥路線,也是《57健康同學會》、《請你跟我這樣做》、《上班這檔事》、《新聞挖挖哇》等電視節目固定來賓,以下為洪老師在嘉義IMC演講紀錄摘要。
一、 台灣人工時長,真的很命苦:根據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,2021年台灣勞工的年總工時是2,000小時,排名全球第四,放在亞洲則是排在第二。 長工時的原因,主要在於兼差族變多,多份薪水同時,也讓工時變長。 根據蔡明璋等出版的2008年東亞社會調查統計顯示,東亞四國老闆最賣命工作。 依照雇主、自雇者、受雇者、在自家公司工作區分,四國的雇主工作時間都比受雇者長,中台韓的自雇者也比一般受雇勞工更常加班。 除了日本以外,其他三國的自僱者也比一般上班族更常超時工作,甚至在家工作沒有比較閒,那些在自家公司工作的中國人,工時也比受僱員工還要長。 將職業身分類型分為:高階經理人、專業白領、半專業人員、文書工作、農業工作者、資深技師、非技術性工人,研究發現已經邁入後工業社會的日本,專業白領比非技術性工人的工時更長;雖然台、韓業白領的加班情況不顯著;但兩國高階經理人的工時都是加好加滿,尤其是韓國的主管最操勞。
二、 工時過長,恐大幅度升高「中風」風險:每週工時逾55小時,中風機率遠比工時正常者高33%,醫生說久坐少動、壓力大,都影響健康。 倫敦大學教授奇維馬基在《The Lancet》發表研究指出工時正常者(每周35至40小時)者,平均每千人僅5人中風,但與正常工時者相比,工時越長中風風險愈高,每周工作41至48小時者,風險增高10%;工作49至54小時,風險升高27%,工時逾55小時,風險高至33%。
三、 活在24小時社會 (24-hour society):你累了嗎? 沒有電的時代,太陽下山就休息了;沒有手機的時代,離開辦公室就下班了;網路+便利店的世代,何時可真正休息? 「24小時社會」一詞是英國佘瑞大學拉佳拉南教授提出,就是人們可以整日整夜購物、工作、去餐館等的現代社會。 雖然24小時營業給大家帶來便利,也會帶來嚴重的失眠、腸胃病、心血管疾病,甚至社交問題。
四、 一起算算你的過勞指數:你常覺得疲勞嗎? 常常覺得身體上體力透支嗎?常常覺得情緒上心力交瘁嗎? 可以上網填寫勞安所研發之「過勞量表」(https://www.tip.org.tw/overloading),依個人狀況依序選擇符合你的狀況的選項,檢測你是否為過勞的一份子。 過勞量表包含「個人相關過勞」和「工作相關過勞」評估:(一) 個人相關過勞量表題目如下:1. 你常覺得疲勞嗎? 2. 你常覺得身體上體力透支嗎? 3. 你常覺得情緒上心力交瘁嗎? 4. 你常會覺得「我快要撐不下去了」嗎? 5. 你常覺得精疲力竭嗎? 6. 你常常覺得虛弱,好像快要生病了嗎? (二) 工作相關過勞分量表題目如下: 7. 你的工作會令人情緒上心力交瘁嗎? 8. 你的工作會讓你覺得快要累垮了嗎? 9. 你的工作會讓你覺得挫折嗎? 10. 工作一整天之後,你覺得精疲力竭嗎? 11. 上班之前只要想到又要工作一整天,你就覺得沒力嗎? 12. 上班時你會覺得每一刻都很難熬嗎? 13. 不工作的時候,你有足夠的精力陪朋友或家人嗎? 選項為 (1)總是 (2)常常 (3)有時候 (4)不常 (5)從未或幾乎從未,將各選項分數轉換如下:(1) 100 (2) 75 (3) 50 (4) 25 (5) 0;將第1~6 題的得分相加,除以6,分數70分以上,顯示個人過勞程度嚴重。 第7~12 題分數轉換同上,第13 題為反向題,分數轉換為:(1) 0 (2) 25 (3) 50 (4) 75 (5) 100。 將7~13 題之分數相加,除以7,分數60分以上,顯示工作相關過勞程度嚴重。
五、 有一種累,工作讓我心很累:當你不重視過勞問題,工時長又睡眠少,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8.3倍,同樣顯示,工時長又睡眠少與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及肥胖等罹患率發生率息息相關。 讓我們一起逃離過勞,防止過勞五個方法:1. 睡眠充足 2. 定期運動 3. 精神復元 (正向態度) 4. 社會復元 (參與活動) 5. 保持感謝心情。 別忙到忘了「為什麼而忙」,一旦睡眠不足,內心將疲憊不堪;幾乎所有被工作壓跨的人,都沒有充足的睡眠。 假若你的腦袋整天都塞滿工作,須將行程表兩成留白,才能確保睡眠充足。 甘地說:我每天睡著時,都死了,隔天早上醒來時,再次重生。 這幾年,睡眠不足對健康危害已經普遍為人所知,平均每週工時大於60小時,工作日的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小於6小時,冠狀動脈疾病之相對危害風險增加2.2 – 3倍。 根據英國勞工數據顯示,有高八成的人在工作結束後,依然會忍不住去思考工作,如果你想消除壓力,找回自我,最聰明的方法就是確保睡眠時間,並和工作保持應有的距離。 為此應該謹記:訂定一天行程表,從排定睡眠時間開始,剩下的時間再排工作或其他的事。 麻州大學醫學院創設了正念減壓法,結合東方禪修傳統與西方醫學,協助參與者以正念內觀處理壓力。 一天中當中找幾個空檔,舒服地坐著,眼睛輕閉,身心放鬆,接著把注意力放到鼻端,深呼吸重複10次,把注意力轉向身體,讓你的頭部放鬆、肩膀放鬆、背部放鬆、手腳放鬆,讓身體緩緩恢復。
六、 假如你不知何時該偷懶? 運用疲勞指標,將疲勞程度控制在70%:疲勞常常不易自我察覺,首先運用疲勞訊號來確定你的工作量是位於那一水平? 有一疲勞指標叫小氣的居酒屋 (けちなのみセ),疲勞訊號如下:け=缺席、ち=遲到早退、な=訴苦、の=效率低落、み=出狀況或犯錯、セ=口中說出想辭職;身體症狀為睡不著、吃不下、容易累。 運用小氣的居酒屋訊號和身體症狀,可確認你的疲勞狀況。 只要出現這些訊號與狀況,表示你的工作量相當於120%。 疲勞指標70%以下,代表回家後還能再做一件事 (如:洗衣服),能和家人有說有笑。 另外,有人會用耳鳴等症狀,當作檢測身體狀況的指標。
七、 假如你對奔波於工作與家庭間感到疲憊,要設置逃離處:第三地點 (第三空間),第三空間是1980年由Ray Oldenburg 在《The Great Good Place》這本書提出,第三空間是一個讓我們暫時脫離常軌、喘息,同時發揮創造力的地方。 Oldenburg觀察到,人們日常有工作場域與家庭兩大生活空間之外,仍有許多像是咖啡館、公園、健身房等空間,讓人可以歇歇腳喘口氣。 星巴克咖啡就是採用這個「第三空間」概念,透過設計、音樂與咖啡,提供忙碌上班族一個介於住家與公司之間,可以放鬆、談天的地點,成功的行銷也讓他們成為大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。 北科羅拉多大學索克普認為線上聊天室等虛擬第三空間,也有撫慰身心的效果。
八、 假如你總是忌妒別人,是用絕對標準來思考,不是用相對標準來思考。 羅素說:乞丐不會忌妒百萬富翁,而會忌妒其他成功的乞丐。 忌妒源於天生,人總是在和人比較中,進行一場無止境的戰鬥,比較會帶給我們疲勞。 就算你年薪增加,生活水準提高,工作表現比以前更好,但永遠有人在你之上,和別人相比,永遠比不完。 別再穿別人的鞋子,自己的鞋子永遠是最舒適,開心做自己。